纺织服装机械网>印花机网>技术文章

我国印染技艺介绍

2012年03月09日 14:39:09作者:默认关键词:
  中国的传统印染方法历史悠久,多种多样。考古证明汉代的印染工艺已不止夹缬、绞缬、蜡缬三种,还有印花敷彩、泥金印花等。南北朝时期,蜡缬、夹缬和绞缬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并发展出多色杂缬和镂空工艺。唐代印染工艺应用广泛,有对称式、团花式、几何纹式等丰富的图案形式。辽宋时期,印染变多彩夹缬为单彩夹缬,宋代开始出现以豆浆和石灰水合成的浆料印制花布,南宋流行的蓝印花布,就是在夹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一直影响至今。明清不仅有单色浇花布,还有各色浆印花布。
  
  传统的染色技艺一直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至今,我们还能见到用扎染、蜡染、蓝印(漏版刮浆)、彩印、戳印等传统工艺制作的印染花布和各种实用工艺品,它们分别从古代的绞缬、蜡缬和蓝夹缬等发展而来。在贵州黔东南一带苗族侗族聚居区还保留着蛋胶布、牛皮布的传统染色方法;在广东佛山,近些年复兴了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植物染色的香云纱制作工艺。
  
  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的传统染织技艺展,几乎涵盖了汉族及少数民族的织、染、绣全部的传统工艺,有古代的出土纺织艺术品和服饰;有汉族传统的三大名锦、四大名绣和近年来恢复的顾绣、发绣、缂丝作品;还有汉族的民间刺绣和少数民族织绣作品。印染类则既有古代的绞缬和夹缬,也有传至现代的蓝印花布及扎染和蜡染作品,精致华美,绚丽多彩。
  
  扎染和蜡染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蜡染——古称“蜡缬”,是中国传统的染色技艺,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曾经在中原地区广泛应用于服装和居室饰品的染色。也是贵州丹寨、安顺、黄平、织金地区和湘西、云南大理等地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
  
  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制作时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然后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画。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漂洗,去掉浮色,再放进沸水中煮,使蜡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后以备再用。
  
  彩印花布——民间彩印花布有凸纹木模版印花和镂空纸版刷印两种。木版早已不用了。镂空纸版刷印的工艺是:把刻有镂刻花纹的油纸版平放在白匹布上,一色一版,每次用不同色彩的染料,直接刷印到布面上,这样通过多个版的套色印刷,就可以形成色彩鲜艳的各种图案的花布。彩印花布装饰性强,可做成衣料花布、包袱、门帘、帐檐、枕顶、桌围、褥面、被面等。所采用的题材,大多是鸟兽虫鱼、花卉果蔬和戏剧人物。过去的传统图案主要有狮子滚绣球、凤穿牡丹、龙凤呈祥、喜鹊登梅、鲤鱼跳龙门、金鱼闹莲、连年有余、瓜瓞绵绵、耄耋富贵、蝶恋花、蛾子扑菊、榴开百子、富贵三多、四喜满堂、事事如意、四季平安、麒麟送子、牛郎织女等。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案,适合民间喜庆场合的使用,反映了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蓝夹缬——夹缬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花工艺,蓝夹缬与蓝印花布的不同之处是,蓝夹缬是木版夹住织物浸染,蓝印花布是用桐油纸版代替木版,用石灰、豆粉和水调制成防染粉浆,进行刮印,晾干后用蓝靛染色;再次晒干,刮去粉浆,即为蓝印花布,其操作相对简易些。
  
  蓝夹缬唐宋时期流行于宫廷中,后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蓝夹缬的纹样绝大多数是戏文题材,如“打八仙”“西门庆戏潘金莲”,人物栩栩如生,每幅画面都讲述一个美妙的故事。
  
  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传统的印染技艺,曾广泛流行于民间,至今已逾千年。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和内容,一般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
  
  蓝印花布是从蓼蓝草中提取蓝色染料,制作工序是,先将纹样图案以油纸刻成花版,并蒙在白布上,然后用石灰,豆粉拌和水调制成防染粉浆,进行刮印,晾干后用蓝靛染色;再次晒干,刮去粉浆,所得成品即为蓝印花布。制成的蓝印花布蓝白相间,蓝的浓烈、白的纯洁,线条醒目、图案喜庆。
  
  中国纺织文化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至今都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手纺和织锦工艺。据考古发现,4700年前已有质地较细密的丝织品,商朝时就能织出菱形斜纹锦,周朝已有多色提花锦。
  
  战国织锦品种繁多、绚丽多彩。纹饰除菱形外还出现了“对龙”、“对鹿”、“对凤”。三国时期,蜀锦已经成为的织锦工艺。南北朝时期丝织物纹饰更加丰富,纬线起花锦已很精美,如北朝的“夔纹锦”、“树纹锦”、“方格兽纹锦”,还有“套环对鸟纹锦”、“套环‘贵’字纹锦”等精致的经斜纹锦。汉魏时期的纺织产地遍布全国,花色十分丰富,仅绫一类就有十几种,品质如丝帛柔滑。刺绣和缂丝技术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
  
  宋代丝织品种进一步丰富,在文人中盛行的收藏、玩赏之风,促使织锦和缂丝等织品的织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元代*特色的织金技术的采用,使织品的花型更加华丽优美。明清时期,丝织业高度发达,丝织品以苏州宋锦和南京云锦zui为。此时的缂丝既有鸿篇巨制又有精巧小品,还能把绘绣结合得巧夺天工。除汉族的三大名锦外,中国织锦中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织锦,如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傣锦、壮锦、苗锦、侗锦、黎锦、毛南族织锦等。
  
  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
  
  汉族的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代表了自汉代至近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织锦工艺发展高峰阶段的工艺水平,是我国传统织锦的代表。
  
  蜀锦——蜀锦系纯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彩艳丽、品种多样、牢固耐用。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其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一格,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蜀锦质地坚韧而丰满,纹样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月华特色。雨丝锦是利用经线彩条宽窄的相对变化来表现特殊的艺术效果;月华锦则是利用经线彩条的深浅层次变化为特点。
  
  宋锦——宋锦是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因主要产地在苏州,故谓“苏州宋锦”。
  
  南宋时,苏州成立了织造织锦的专门机构,这一时期的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质地精美、技艺*的新品种——苏州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等服用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之用,品种共有40多种。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宋锦呈现全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就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堪称。
  
  苏州生产的宋锦,织工精细,艺术格调高雅,是一种以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的织锦,既继承了秦汉经锦的技艺,又继承了唐代纬锦的风格,集两者特色于一身。宋锦的类别,根据织物的结构、技艺的精粗、用料的优劣、织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四类。
  
  在艺术风格上,宋锦以变化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对比的色彩,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正因此,自宋代起,宋锦便取代了秦汉时期的经锦、隋唐时期的纬锦,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得以蓬勃发展。宋锦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云锦——云锦诞生于古都南京。南京云锦织金饰约始于元代,而彩色妆花织金饰则盛于明清两代。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zui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古代三大名锦,元、明、清三朝均作为*御用贡品。
  
  云锦不仅继承了绫、罗、绸、缎、纱等精华,而且在意境设计和织造技巧上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运用盘梭妆彩,分区挖花,以五光十色的真丝线和真金、银线为原料,依靠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用手工织成质地坚实、图案精美、纹彩华丽的云锦,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气派,形成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一种提花丝织锦缎,因而被形象地称为中国织锦工艺的“活化石”。
  
  南京云锦是用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通过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这种操作劳动强度大、工艺水平高,老艺人有“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的拽花字诀。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库锦、库缎和妆花四大类,前三类已可用现代机器生产,惟妆花的“挖花盘织”、“逐花异色”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南京云锦中包含的文化、科技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为中国工艺史、科技史、文化史提供实证材料。
  
  缂丝——缂丝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刻)丝”。
  
  缂丝作为zui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
  
  中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现在能见到的zui早的刺绣是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制品。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龙凤绣品已经非常精致,马王堆墓葬的绣衣和绣品,图案以“辫绣”的线来造型,花纹千姿百态,色彩斑斓,表明西汉时期的刺绣已经发展到*水平。两汉时期还出现了平针、平针铺绒、辫绣、钉线绣等多种针法。除了传统的菱形花纹外,还有各种兽纹、云纹、卷草纹及其他几何纹样。
  
  南北朝时期的绣品中出现了用锁针法绣的复杂的花鸟纹样,并因佛教影响而出现了风格*的刺绣佛像。唐朝的刺绣出现了纯欣赏性的绣字和绣像,其针法随题材的改变更加丰富。使用撮金线和压金片技术在当时相当普遍,刺绣图案和花型因生机盎然的花鸟祥瑞图案而得到丰富。辽宋时期,刺绣工艺更为精致,呈现出整齐秀丽、精巧玲珑的新的风貌。
  
  刺绣工艺在明清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顾绣、京绣、鲁绣、汴绣等影响后世的刺绣流派,还有苗族刺绣、水族马尾绣、土族盘绣等少数民族刺绣,各种民间刺绣品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成为保留传统文化、美化装饰生活的重要媒介。
  
  四大名绣
  
  四大名绣指的是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个不同地区的刺绣工艺,它们是中国传统刺绣zui高水平的代表,虽然四大名绣的制作工艺各异,艺术效果不同,但都以巧夺天工的刺绣工艺著称于世。
  
  苏绣——现存的宋代以来的苏绣实物显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苏绣技艺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元代苏绣残片表明,当时已有一件作品运用了9种刺绣针法;明代绣品多采用文人画稿,开始形成精细雅洁的*风格;清代苏绣成为行业,商品绣极为发达,苏州因此有“绣市”之称。道光年间,苏州女子丁佩总结刺绣技艺,完成了中国*部刺绣专业著作《绣谱》;清末民初,苏绣名家沈寿创“仿真绣”,晚年口述《雪宦绣谱》,总结刺绣经验;20世纪30年代,苏绣名家杨守玉创“乱针绣”,丰富和扩展了苏绣的题材与内涵;20世纪5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建立,聚集、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
  
  自明代以来,苏绣大师辈出,流派纷呈,目前尚有确切传人并有影响的苏绣可分为三大谱系,一是传统细绣,二是沈寿所创的“仿真绣”,三是杨守玉所创的“乱针绣”。这三大谱系的技艺都有着丰富而多变的适应性,完整而系统的技艺法理,具有传统的书画品位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湘绣——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深褐色菱纹信期绣”、“黄绢地长寿纹绣”等大量刺绣残片证明湖南刺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湘绣在清代后期形成了具有*风格的刺绣体系。
  
  掺针绣法能表现物像的浓淡阴阳、色阶渐变、色调混合,再与极为精细的劈丝技术相结合,使文人绘画的精髓得以充分展现。清末民初,湘绣艺人廖家惠绣制《吴佩孚母亲像》,1933年长沙锦华丽绣庄刺绣的《*总统绣像》,在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使湘绣扬名海外。
  
  蜀绣——蜀绣又称川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丰富多变的针法是蜀绣技艺的精髓,这种绣法通过铺针、滚针、掺针、沙针、盖针、晕针等不同针法,表现绣物的光、色、形和神韵,达到“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意境。晕针是区分蜀绣与其他刺绣流派的主要标志之一。
  
  蜀绣绣品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其图案主要以民间流行的题材为主,取意吉祥。在人物为题材的蜀绣中,除福禄寿三星、百子图一类的寓意性题材外,在彩帐上多取材于戏曲和民间流行的传奇故事。
  
  粤绣——传统粤绣技艺注意结合材料形质,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大类。真丝绒绣以蚕丝为绣材,表现力强,是历史zui为悠久、技艺传承zui为完整的粤绣品种;金银线绣的针法*特色,有平绣、编绣、绕绣、凸绣、垫绣、贴花绣、织锦等七大类60多种。
  
  顾绣——顾绣系明嘉靖三十八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之子顾汇海之妾缪氏所创,是江南*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顾名世次孙媳韩希孟善画,在针法与色彩运用上*巧思,显著提高了这种绣法的艺术品格,顾绣由此又称“画绣”。
  
  顾绣特点主要有三:*,半绣半绘,以补色、借色见长;第二,用料奇特;第三,运用中间色化晕。韩希孟以这种绣、画结合的方法,穷数年心力摹绣宋元绘画名迹八幅(册页),为世所重。明代松江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对顾绣极为赞赏。
  
  汉族民间刺绣
  
  民间刺绣是中国各地都普遍存在的传统刺绣工艺,zui能体现中国女红艺术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女红文化的的素材。具有典型民间刺绣特征的有湖北和陕西两个地区的民间刺绣。
  
  湖北民间刺绣——湖北民间刺绣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持着楚文化的传统。楚人崇凤,故民间绣品中的凤凰姿态万千。
  
  陕西民间刺绣——陕西民间刺绣种类繁多,有布软雕、布刺绣、布拼、布搐四大类,包括枕头、玩具、裹肚、服饰、香包、针扎、帽围帘、马甲、鞋、包伞、帐、云肩等等。风格淳朴,色彩鲜丽,用线较粗,针法奔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常见的题材有动物、人物、花鸟、草虫、瓜果和戏剧、神话故事等。
  
  少数民族刺绣
  
  刺绣是少数民族民族服饰中zui常见的装饰手段,少数民族刺绣技艺因是靠口头传统保留的,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活态文化内容。特别是在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那里,刺绣纹样和图案就是图像式的史书,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历史和审美理想。
  
  苗绣: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聚集区。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亦有其*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苗族刺绣成为了本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及择偶、婚丧、宗教等仪式中,苗绣得到广泛运用。
  
  马尾绣:贵州省三都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
  
  土族盘秀:土族盘绣艺术主要流传在甘肃的一些地区,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 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机械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纺织服装机械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机床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纺织服装机械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热门频道